根據中國氣象局4月27日06時發(fā)布,預計自4月28日起北京市天氣將呈現顯著升溫,預報4月29日-5月3日最高氣溫均為36℃,將會對食用菌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為此,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提出高溫天氣食用菌生產應對管理意見,以供參考。
嚴防高溫,保證菇質不受影響:設施栽培的平菇、香菇處于秋冬茬口出菇末期,在溫度超過28℃時出菇會受到影響,主要表現為子實體生長加快,菇蓋變薄,易開傘。為應對高溫帶來的這些影響,可主要采取降溫措施。具體措施為:第一,減少設施內太陽輻射。對于日光溫室,通過調整棉被打起的高度來控制溫度,尤其在10:00—16:00時,及時放下部分棉被,減少棚內太陽光的照射。對于春秋棚,在棚膜外加蓋或增厚遮陽物,以降低陽光的透射。若有條件,可外掛遮陽網并將遮陽網安置在距離棚膜上方1米處,遮陰降溫效果更佳。
第二,中午高溫時段噴水降溫。當設施內溫度高于25℃時,沒有安裝風機水簾系統(tǒng)的大棚,可以利用霧化微噴間歇式噴霧狀水,利用水蒸發(fā)吸熱的原理進行降溫。但要注意,每次噴水后要打開通風口,加大通風換氣,防止高溫高濕條件的形成而引發(fā)病害。對于安裝有風機水簾系統(tǒng)的大棚,可關閉通風口,及時打開開關使水流過水簾并開啟風機進行降溫。
控溫養(yǎng)菌,培養(yǎng)健壯菌絲。春夏茬口的平菇、香菇、茶樹菇等菇類正處于養(yǎng)菌期,溫度宜控制在18~25℃。為防止高溫天氣引起菌棒發(fā)生“燒菌”,應采取以下技術措施:第一,遮陰降溫。使用遮陽網覆蓋正在養(yǎng)菌的菌棒,防止陽光直射菌絲,影響菌絲生長。早晚溫度較低時,打起養(yǎng)菌棚的棉被,通風并利用太陽光適當提高棚溫;氣溫較高的時段,將養(yǎng)菌棚的棉被放下,在黑暗的條件下養(yǎng)菌。
第二,及時散熱。高溫天氣來臨前,及時降低菌棒碼放密度。對于垛式碼放進行養(yǎng)菌的香菇、平菇等菌棒,翻堆時將菌棒碼放成“井”字形,并降低菌棒的碼放層數至4~6層,垛與垛間留60~80厘米的空隙,以利于散熱。對于采取堆式養(yǎng)菌的茶樹菇,菌絲萌發(fā)封住料面后,及時散堆,防止堆積造成散熱困難。同時,加強棚內空氣流通,可在棚頂安裝軸流風機,加快棚內的空氣流動。未安裝風機的棚室,打開養(yǎng)菌棚的通風口,促進養(yǎng)菌棚內外的空氣交換,一方面排出養(yǎng)菌棚多余熱量;另一方面降低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至600 ppm以下。
第三,避免集中產熱。菌棒受振動,菌絲呼吸作用加劇,大量產熱,容易引發(fā)“燒菌”。因此,高溫期間嚴禁翻動菌棒或對菌棒進行刺孔通氧操作,應做好刺孔安排,避開高溫天氣。如已完成刺孔工序,則需要注意刺孔后2~3天菌棒溫度上升較快,應加強通風散熱,防止菌絲因高溫而死亡。
通風增氧,減輕“燒菌”受損:菌棒“燒菌”是指菌棒經受高溫、部分菌絲死亡并滋生雜菌的現象,一旦菌棒發(fā)生了“燒菌”,要立即加強養(yǎng)菌棚的通風換氣,而非僅僅采取降溫措施。具體措施:將養(yǎng)菌大棚的通風口全部打開,并開啟軸流風機,促進養(yǎng)菌棚內外的空氣流動,排出棚內的二氧化碳,使更多的新鮮空氣進入棚內。同時,可以劃破菌棒的塑料膜,稀疏擺放,促使更多氧氣進入菌棒內部,促進菌絲恢復。
嚴防高溫,保證菇質不受影響:設施栽培的平菇、香菇處于秋冬茬口出菇末期,在溫度超過28℃時出菇會受到影響,主要表現為子實體生長加快,菇蓋變薄,易開傘。為應對高溫帶來的這些影響,可主要采取降溫措施。具體措施為:第一,減少設施內太陽輻射。對于日光溫室,通過調整棉被打起的高度來控制溫度,尤其在10:00—16:00時,及時放下部分棉被,減少棚內太陽光的照射。對于春秋棚,在棚膜外加蓋或增厚遮陽物,以降低陽光的透射。若有條件,可外掛遮陽網并將遮陽網安置在距離棚膜上方1米處,遮陰降溫效果更佳。
第二,中午高溫時段噴水降溫。當設施內溫度高于25℃時,沒有安裝風機水簾系統(tǒng)的大棚,可以利用霧化微噴間歇式噴霧狀水,利用水蒸發(fā)吸熱的原理進行降溫。但要注意,每次噴水后要打開通風口,加大通風換氣,防止高溫高濕條件的形成而引發(fā)病害。對于安裝有風機水簾系統(tǒng)的大棚,可關閉通風口,及時打開開關使水流過水簾并開啟風機進行降溫。
控溫養(yǎng)菌,培養(yǎng)健壯菌絲。春夏茬口的平菇、香菇、茶樹菇等菇類正處于養(yǎng)菌期,溫度宜控制在18~25℃。為防止高溫天氣引起菌棒發(fā)生“燒菌”,應采取以下技術措施:第一,遮陰降溫。使用遮陽網覆蓋正在養(yǎng)菌的菌棒,防止陽光直射菌絲,影響菌絲生長。早晚溫度較低時,打起養(yǎng)菌棚的棉被,通風并利用太陽光適當提高棚溫;氣溫較高的時段,將養(yǎng)菌棚的棉被放下,在黑暗的條件下養(yǎng)菌。
第二,及時散熱。高溫天氣來臨前,及時降低菌棒碼放密度。對于垛式碼放進行養(yǎng)菌的香菇、平菇等菌棒,翻堆時將菌棒碼放成“井”字形,并降低菌棒的碼放層數至4~6層,垛與垛間留60~80厘米的空隙,以利于散熱。對于采取堆式養(yǎng)菌的茶樹菇,菌絲萌發(fā)封住料面后,及時散堆,防止堆積造成散熱困難。同時,加強棚內空氣流通,可在棚頂安裝軸流風機,加快棚內的空氣流動。未安裝風機的棚室,打開養(yǎng)菌棚的通風口,促進養(yǎng)菌棚內外的空氣交換,一方面排出養(yǎng)菌棚多余熱量;另一方面降低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至600 ppm以下。
第三,避免集中產熱。菌棒受振動,菌絲呼吸作用加劇,大量產熱,容易引發(fā)“燒菌”。因此,高溫期間嚴禁翻動菌棒或對菌棒進行刺孔通氧操作,應做好刺孔安排,避開高溫天氣。如已完成刺孔工序,則需要注意刺孔后2~3天菌棒溫度上升較快,應加強通風散熱,防止菌絲因高溫而死亡。
通風增氧,減輕“燒菌”受損:菌棒“燒菌”是指菌棒經受高溫、部分菌絲死亡并滋生雜菌的現象,一旦菌棒發(fā)生了“燒菌”,要立即加強養(yǎng)菌棚的通風換氣,而非僅僅采取降溫措施。具體措施:將養(yǎng)菌大棚的通風口全部打開,并開啟軸流風機,促進養(yǎng)菌棚內外的空氣流動,排出棚內的二氧化碳,使更多的新鮮空氣進入棚內。同時,可以劃破菌棒的塑料膜,稀疏擺放,促使更多氧氣進入菌棒內部,促進菌絲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