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菇料袋缺水對于產(chǎn)品的質量:
實踐證明,袋栽平菇產(chǎn)量的高低、質量的優(yōu)劣,關鍵因素在于水。如果出菇期培養(yǎng)料的基質含水量能夠達到65--70%,可以滿足菌絲體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長出的菇體不僅蓋大而厚,柄短而粗,而且菇體豐滿,色澤亮麗,鮮嫩可口,產(chǎn)量與質量均有大幅度上升。進入出菇期后,因菌絲生長階段已消耗掉一定的水分,同時空氣蒸發(fā)也消耗掉部分水分,料內水分只能勉強滿足頭潮菇生長。若采頭茬菇后,不及時向料內補充水分,長出的菇體菌蓋小而薄,菌柄細而長、枯燥無光澤、產(chǎn)量與質量會大幅度下降。
為何基質含水量的多少有如此差異呢?這是因為,干燥的培養(yǎng)料內養(yǎng)分是不易分解的,采收頭茬菇后料內那點僅存的水分只能滿足菌絲維持生命,根本無法提供給子實體生長發(fā)育。只有使料內有了充足的水分之后,各種有益微生物才能進行旺盛的代謝作用;原料中的高分子化合物才能得到有效分解轉化,菌絲體才能源源不斷地從料內吸收和積累養(yǎng)分,輸送給子實體生長發(fā)育,長出優(yōu)質的菇體。
平菇頭茬菇的產(chǎn)量約占總產(chǎn)量的40%,一般采收第二茬菇后,由于培養(yǎng)料內的水分消耗殆盡,即使能再出菇也稀少,菇體瘦弱,菇肉松干,菇質越來越差。
目前種植平菇產(chǎn)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平菇采收后其培養(yǎng)料含水量過低。如何使培養(yǎng)料保濕,多產(chǎn)菇,就成為平菇能否高產(chǎn)的重要因素。
二、料袋補水要求:
袋內補水是提高產(chǎn)量的措施之一,哪些宜補水?
一是看菌絲的長勢。即料內菌絲生長旺盛、濃密、潔白的菌袋。二是看培養(yǎng)料含水量,即含水量已顯著下降(低于50%)的菌袋。三是自然溫度穩(wěn)定在8℃以上。凡符合上述條件的,均可在出菇期內向料內補水1~3次。第1次補水時間為頭潮菇采摘完畢,第2次為3潮菇結束時。如果料內菌絲長勢細弱、菌絲發(fā)黃、生活力下降,或料內水分適中,或自然溫度降至5℃以下,或料內已發(fā)生病蟲害等,均不宜補水。
水分的補充標準是使菌筒的質量達到裝袋時的質量或者略高一點。一般裝1000克干料的菌筒,補水后的質量應達到2500克。經(jīng)補水后,可連續(xù)出2~3潮優(yōu)質平菇,總產(chǎn)量可比常規(guī)出菇法提高50%。如前期未能補水,采收3~4潮菇后只要料內菌絲生長旺盛,自然氣溫10℃以上,仍然可以補一次水,但補水量應降低20%~30%,后期仍可出1~2潮好菇。
切記,該補水法高溫季節(jié)不可行,以免造成污染。
三、常見平菇補水保濕方法:
1. 浸泡補水
將出過兩茬菇的袋子,從兩頭扎一直徑2厘米的穿洞,然后放在營養(yǎng)液中浸泡,視吸水速度可泡2~3天。在出菇棚附近挖一地溝或用水泥抹一水池,然后把菌棒堆放于池內,表面壓上石頭等重物防止菌袋浮出水面,然后放水使菌袋全部浸在水中,注意及時加水,保持原來水位,這樣浸水8~24小時使菌袋含水量達到70%。
2. 注射補水
用獸用大注射器分別從袋的兩頭和袋身分點注射。
3. 慢滲透補水
將袋子豎放,在一端分開扎兩個眼,但不能扎通。將尿素加糖的固體營養(yǎng)液塞入洞中,慢慢用小溶器向洞中加水。開始隔2~3小時加一次,后來隔4~5小時加一次,一共加10次左右。這種方法可避免營養(yǎng)的流失。
4. 立袋扎洞灌水
浸泡法需用盛水的容器,但有的因容器小或其他原因不方便,可采用此法。把菌袋直立在菇房地面上,將塑料袋邊緣拉起,以便加水后儲水,再往袋口中央扎直徑2厘米的洞,洞深達料厚的4/5.每天向袋內灌水,天熱灌冷,天寒灌溫水。等料袋吸足水分后,再進行碼垛出菇。
5. 補水針注水
頭潮菇采收結束后,用一支或多支專用補水器補水,也可利用普通噴霧器上的接頭、開關等零部件與一根塑料管或橡膠管連接上,另一端接在自來水龍頭上(沒有自來水資源的可用微型水泵抽水代替)。(噴霧器的噴頭鋸掉,噴桿頂端制成尖狀,在噴桿頭部30厘米以內打幾個出水孔,即制成一個食用菌補水器。也可以直接購買食用菌補水針)需要補水時先打開自來水龍頭開關,將補水器插入料內,再打開水管上的備用開關,水在有壓力的狀況下會順利補進料內。一袋補足后,關閉手頭開關,再補另一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