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淑婉 蘇詩垂(三明市真菌所,365000)(三明市畜牧水產(chǎn)局)
為使大球蓋菇和果樹、林木、農(nóng)作物形成一個結構合理、經(jīng)濟效益顯著的立體栽培模式,我們進行了該研究,本文主要介紹以下三種模式:
1 柑桔園立體栽培模式
有些果農(nóng)常用稻草進行柑桔園的地面覆蓋,以達到保水、抑制雜草生長及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利用柑枯園栽培大球蓋菇,不僅能達到原來的效果,而且還增加了經(jīng)濟收入,所以該項技術特別受到果農(nóng)歡迎.
1.1枯園栽培模式優(yōu)點 ①不需搭棚遮陽,省工、省本,且利用柑桔樹自然遮陽,其降溫、保濕效果更佳.②在夏末秋初,氣溫雖仍較高一但其播種期可相對比陽畦栽培適當提前.有利于早出菇、早上市、早收益。③柑枯園中的空氣新鮮,空間的相對濕度較大,為此可減少人工噴水的工作量.
1. 2主要技術措施 ①選柑估園中的郁閉度在0.3—0.7為宜。郁閉度過高或過低,由于地面的光照、濕度等因子對大球蓋菇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②宜選園林中主栽蘆柑或雪柑的果園以利人工操作,溫州蜜桔樹冠下垂,不利于人工操作,可結合適當修剪進行改造后再利用。③山地柑桔園,排水良好,日照充足,空氣流通,但常土質欠佳,在實際栽培中土質可采用移客土的辦法解決;平地的柑枯園土壤較肥沃,管理方便.我們注重日照、排水等條件,使之成為理想的栽培場地。④柑桔園常要進行病蟲害防治,為防止噴農(nóng)藥時給菇帶來污染、必須先用薄膜覆蓋菌床,噴藥后再去除薄膜,并及時用流水漂洗薄膜,涼干后留下次用。
2陽畦栽培模式
該模式主要是利用冬閑田,或落葉林下或山坡的荒地.栽培時采用簡易搭瓜棚的形式,或不搭棚架直接利用覆蓋的草簾來遮陽。這種栽培模式一般規(guī)模較大,主要通過科學的管理來確保大球蓋菇的正常生長,這樣既省工、省本,又便于連片操作,且可將廢料肥田。該模式適合于鮮菇市場較大,位于市郊的種糧戶采用.主要技術措施:①由于場地光照充足,缺少農(nóng)作物和林木的自然遮陽環(huán)境,為避免日曬氣溫過高造成對大球蓋菇的影響,在我區(qū)一般宜安排在10月中、下旬播種。②由于場地周圍的相對濕度較低,其覆土時間宜相對提前,以避免菌床中草料偏干,確保菌絲的正常生長。一般可安排在菌種塊已恢復并向四周擴展時進行,大約在播種后的10—15天完成.③為創(chuàng)造大球蓋菇的適宜生長環(huán)境,菌床的覆蓋物宜選用草簾或草簾加舊麻袋片,冬季氣溫偏低時,另加薄膜覆蓋保護。④科學管水,做到干濕適度是獲得高產(chǎn)的關鍵。菌絲生長,稻草的含水量在65 —75 ,出菇階段,噴水以噴濕草被、覆土層,而水不入料內為宜。
3保護棚栽培模式
此模式可利用蔬菜塑料大棚,或與大棚蔬菜套種,可避免冬季的不良氣候及春季出菇時多雨對大球蓋菇的影響,達到好管理,出菇快,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并能科學地調節(jié)出菇高峰期處于蔬菜的淡季,以滿足市場需要,保護棚栽培模式的技術措施:①參照蔬菜塑料大棚搭保護棚,棚內若有豆科等藤蔓作物遮陽可不必加遮陽網(wǎng).②在我區(qū)播種期宜安排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出菇高峰期正處在春節(jié)前后.③棚內最好能種部分蔬菜,達到棚內既溫度適宜空氣又清新,菇與菜均適宜。尤其可利用建堆之后菌床四周的空余地方栽培生育期較短的(約1個月可收獲)蔬菜,待其蔬菜收后再覆土.
以上三種模式中,柑枯園立體栽培模式,不占用土地,投資少,廢料可直接回園肥土,綜合效益好。在推廣應用中該栽培模式已被許多果農(nóng)所認識,并已采用。陽畦栽培模式主要能充分利用冬閑田,有利于集約化栽培,且投資省,材料可就地取,既科學又合理。1996年秋季三明市梅列區(qū)陳大鎮(zhèn)有相當多農(nóng)戶采用此模式栽培,獲得相當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保護棚栽培模式與前二者相比,投資較大,筆者認為該模式較適宜北方的大中城市,市場潛力大而秸稈資源又豐富的地方,采用保護棚栽培,可不誤季節(jié),緩和蔬菜淡季。
實踐證明,大球蓋菇立體栽培可做到“一地多用,一舉多得”。栽培者可因地制宜選用。
注:原文發(fā)表于《食用菌 》1997年,第6期,第34—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