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初夏,踏上回內蒙的列車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提著給小伙伴們準備的羊肚菌禮品盒,想著他們終于可以品嘗到我的杰作!往年供不應求如今價格腰斬,接下來技術繼續(xù)會一點一滴的向前推進,在列車上閑暇之時給大家講講羊肚菌栽培技術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新:———羊肚菌之覆膜技術。
在今年“2016羊肚菌栽培技術交流會暨現(xiàn)場觀摩會”,以及第三屆(金堂)食用菌博覽會“我國羊肚菌人工栽培路在何方?”論壇上,針對很多朋友提出北方羊肚菌栽培出路問題的時候,我做了兩點回答:一是北方羊肚菌栽培適宜年后土地消融時開始進行!二是覆膜技術的大田應用!
這兩個命題在這里我需要特別的說明一下,羊肚菌北方栽培在年后進行不僅僅是從技術角度提出的,因為13年開始我們在內蒙的赤峰開始嘗試北方大田羊肚菌的栽培,栽培于當年9月底進行次年5月開始出菇,在此期間周期長達8個月之久!資本運作較南方最快40天出菇差距巨大,運作意義不大!加之北方氣候與南方氣候差異較大,品種的適宜性是個大大的問號。極端的低溫與長期的凍土對羊肚菌的產量有很大的影響,幾年間最高產量未有突破兩百斤,所以北方技術的延伸一直圍繞周期與產量展開!結論就是年后土地消融期栽培可以很好的解決兩者的矛盾,現(xiàn)在北方羊肚菌大田初春栽培也初步取得成功。
初春的北方溫差大風速快濕度小,以西北地區(qū)氣候條件尤其惡略,在這個過程中多有造成大田地面失水干燥,原基幼菇大量夭折的情況發(fā)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在南方應用比較成熟的覆膜技術應用到北方羊肚菌栽培就顯的格外的重要了。
以上部分聊的有些跑題,不過可以印證羊肚菌栽培覆膜技術之重大意義,如下我們聊覆膜技術是如何對項目實施起到了全方位的促進作用。

我們在用地膜的伊始之初是應用白色地膜在羊肚菌大棚內拱建小拱棚(如圖1),后來改成黑色地膜直接覆蓋,因為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黑色地膜對羊肚菌的產量有很大提升,且解決了如下問題:
第一:保濕
濕度對于羊肚菌栽培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北方地區(qū)在播種期間伴有大風干旱等情況的發(fā)生(如河南、山西、陜西、內蒙等地日照情況長、干旱少雨、蒸發(fā)率高等偏干氣候類型),土壤濕度極易因此而變化,當前的栽培技術中,覆土層厚度一般在3厘米左右,在播種后天氣若持續(xù)晴好或伴有大風天氣,表層土失水干燥會造成羊肚菌發(fā)菌情況偏差或較弱,部分未能覆土的菌種因此脫水失活,在這樣的情況下覆膜保濕意義則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防澇
大田栽培因其區(qū)域內氣候類型不同,以長江流域范圍內的地區(qū)栽培季節(jié)雨水偏多,如四川宜賓、重慶彭水、湖北恩施、宜昌一帶都屬如是類型,連綿的雨水有可能持續(xù)一月或數(shù)月,不僅影響栽培工作的進行,且會造成土壤濕度偏大,菌種腐爛不萌發(fā)等情況的發(fā)生,深開溝雖不至于造成廂面積水,但遮陽網棚上的滴水會對廂面造成破壞,即使發(fā)菌狀況較好也同樣會遭受一定的損失,所以地膜的應用在該區(qū)域是簡單易行、低成本的有效防澇措施。

第三:避光
避光這一點是針對黑色地膜而言的(注:本章節(jié)所講述的所有優(yōu)勢都是基于黑色地膜而言)。羊肚菌和常規(guī)食用菌類似,光線會對菌絲的生長造成一定的抑制,菌絲在偏黑暗的環(huán)境下發(fā)菌速度較快、菌絲濃密、健壯。如陜西的漢中地區(qū)、山西的晉中地區(qū)、河南的三門峽地區(qū)在栽培季節(jié)光線強度依舊很高,栽培種在下地后受到光線抑制后長勢減弱,最終造成土層內菌絲基數(shù)有限,對后期出菇造成較大的影響。
第四:抑制雜草
大田栽培羊肚菌一般在水稻田里進行,隨著春天的臨近大田里的草也悄然的開始生長,當羊肚菌到了出菇的季節(jié),雜草已經占據了整個地塊,不僅為蛞蝓等害蟲提供了棲息環(huán)境,而且羊肚菌在雜草中受其限制菇腳長勢快,商品性變差,出貨率降低,更是降低了羊肚菌的商品價值,加之后期溫度升高,草叢中通風情況差極,更易造成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使羊肚菌遭受細菌、真菌病害的危害,造成損失(注:有人會想用除草劑,實際情況是除草劑同樣會對羊肚菌造成影響,以及農藥殘留,慎用)。

第五:加快積溫
栽培時節(jié)受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在計劃下種的階段沒有及時的下種,只要是在未凍土前,-5至10度左右,依然不影響菌絲的迅速萌發(fā)很生長,覆黑色地膜可以加快積溫原因在于太陽光的照射下,黑色地膜一方面吸收光線產熱增加地面溫度,同時也能有效的保持一部分地溫的散失,最大限度的從物理層面增加了土壤內的溫度,有助于羊肚菌菌絲生長,促進菌絲發(fā)育,也大大拉長了羊肚菌的生產播種周期和縮短了出菇周期。
第六:節(jié)約成本
在聊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我們先說說“節(jié)約成本”這個概念,我想在這一部分我們團隊是有發(fā)言權的,每年我們在制定方案的時候對成本的管控是比較嚴格的,對于直屬基地要求三年一周期的投入為“4、3、2方案”,也就是第一年四千元每畝,第二年三千,第三年兩千,對合作基地而言三年一周期的投入為5、4、3,也就是五千、四千和三千。實際情況,也有執(zhí)行成本更低的基地,如重慶彭水基地,栽培羊肚菌第四個年頭(50畝),已經開始執(zhí)行每畝1500元的成本投入。那么成本為什么可以這么低了,答案一定不是“木屑自己碎”“竹竿自己砍”“地自己耕”之類的。成本的降低是需要技術的革新:栽培工藝的革新、管理技術的革新!僅從“自己干”“殺點價”“減點工”上邊去尋求成本的降低力度是有限和不實際的。
覆膜技術為何可以實現(xiàn)羊肚菌整個栽培成本的迅速的下降?
1)羊肚菌菌絲生長是非常迅速的,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24小時甚至可以長到1.5~2CM左右,覆膜后的菌種基本不受大風、雨水、干旱、光照等因素的抑制與破壞,發(fā)菌速度與菌絲茁壯程度自然較好,所以菌種用量從之前的300袋可以降低至170袋(注:2015年度彭水及簡陽基地均執(zhí)行該技術標準,其余基地執(zhí)行240袋技術標準,執(zhí)行袋數(shù)與菌種活力有關),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源頭的母種生產、原種生產以及栽培種生產環(huán)節(jié)節(jié)約大量的勞動力投入與材料的投入,大大降低成本。
2)覆膜后的羊肚菌菌絲不受外界干擾,不僅活力好且密度大,外援營養(yǎng)袋放置后迅速代謝外援營養(yǎng)袋營養(yǎng),生物代謝效率得以迅速提升,配方根據這一情況從之前行業(yè)的多給營養(yǎng)過度到適當給予足夠營養(yǎng)加快代謝效率的思路上,從而節(jié)約原材料成本達到既能有效又能降低成本的目標。
3)覆膜后管理成本極低,中途即便倒棚也不用擔心干旱或濕度過大等情況,待到需要撤外援營養(yǎng)袋時撤掉薄膜,節(jié)約管理成本。

第七:加大出菇刺激
食用菌出菇需要一些條件刺激,羊肚菌栽培也不例外,覆膜后菌絲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下生長,揭膜后光照刺激明顯,長時間的覆膜土壤濕度也在合適的范圍里偏小5到10個百分點,在行以微噴效果即可達到極佳的出菇條件。覆膜下的菌絲會產生二氧化碳,濃度偏高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揭開薄膜后氧氣充足刺激,加上黑色地膜吸熱溫度的刺激,可以做到提前出菇采收。事實證明如上多點位刺激比單一刺激更具生產意義。
第八:促進原基幼菇成活率
通過地膜處理后的出菇可以大大提前,一般四川平原及重慶地區(qū)一月中旬或下旬便會涌現(xiàn)菇蕾,在這個時期,初春的氣候波動多變,需要利用薄膜保溫促進原基及菇蕾的成活率,這時薄膜需要一定的透光度,也需要利用骨架做小拱棚,對于大生產而言這是非常龐大的工作,當然薄膜繼續(xù)直接鋪設到地上也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但時間長了菇型會變的畸形,菇腳較長,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濃度超標,所以保溫和管理需要協(xié)調各參數(shù)的合理水平來完成。

第九:項目實施靈活便性
大田農業(yè)的生產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一定能夠按照既定方案實施,在條件不能允許的時候,有可能耽誤栽培工作的正常進行,栽培時間一旦過晚可能造成減產甚至絕收的,羊肚菌的大田栽培一般都是先搭建遮陽棚,然后棚內操作下種,降低陽光對菌種的破壞,但有些區(qū)域溫度合適時有可能雨水偏多,搭棚后土壤濕度過大又不通風透光率又低,土壤長時間濕度過大,影響栽培實施。用膜后此問題也將不在成為問題,若天公不能做美,直接翻耕土地后下種覆膜,待后期慢慢在搭建大棚,即不耽誤工作進展又能避免集中用工的煩惱,靈活多便游刃有余?! ?/div>
第十:控制分生孢子(無性孢子)
曾幾何時羊肚菌栽培把“白不白”當成是否出菇的一個標準,這里所說的白就是分生孢子了。在2012年的時候我開始思考分生孢子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對生產是否有意義。從代謝的角度講,產生分生孢子會消耗大量的營養(yǎng),而營養(yǎng)儲備是羊肚菌出菇的關鍵,若能控制無性孢子的數(shù)量,減少能量消耗,代謝效率相同的情況下外援營養(yǎng)袋所提供的營養(yǎng)是可以降低的,利用地膜就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即提高了外援營養(yǎng)代謝效率又降低分生孢子產生的能量消耗,可以做到即促進產量又降低成本的目標。
在這樣的思路下我們嘗試控制分生孢子的發(fā)生,在這里我不得不提出一點就是羊肚菌分生孢子產生的機理問題,一個是富營養(yǎng),二是富營養(yǎng)基礎上氧充足。第一點很顯然是不太容易去處理的,因為出菇情況和營養(yǎng)儲備成正相關,我們著重從第二點下手,也就是隔離氧氣。
利用地膜,在土壤濕度合適的基礎上偏大5個百分點,然后撒種覆膜隔離氧氣,過程中未有分生孢子產生,20平方最后收獲48斤鮮羊肚菌(彭水基地2013年實驗數(shù)據,下圖),證明分生孢子與出菇的非相關性結論,也證明了控孢及地膜應用對產量的能動提升是有積極作用的。(以后有時間會寫一篇系統(tǒng)的關于控孢方法與產量的文章,這里就不過多的解釋,現(xiàn)目前規(guī)?;耐耆劓哌€是很難的,這與土壤理化性有一定的關系)


以上便是羊肚菌人工栽培覆膜技術之意義,操作便捷,簡單實用,通過地膜的應用達到對大田農業(yè)最大程度的可控,是相當有意義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人表示質疑,并直接否認黑色地膜的應用,這一點上我只能說沒有實操過且不知其應用精髓者,可以從白色地膜開始應用實踐,缺少原理認識只能復制操作的栽培者而言,白色地膜風險更小,切記此言。
若想嘗試一下黑色地膜,請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通風;2)積溫率一定要大于失溫率;3)撤膜時間的掌握。原本以上幾點準備細作論述,一梳理感覺在有以上這么多的文字也難以表述具體,在此請原諒一個懶惰的人,也能給大家留有一些思考的空間, 但可以肯定的講,地膜的應用優(yōu)于傳統(tǒng)無膜栽培,黑色地膜的應用優(yōu)于白色地膜。
- 下一篇:林下雞腿菇高產技術
- 上一篇:蘑菇小菌核病的識別與防治
0 條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