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蓀生長環(huán)境
竹蓀基部菌索與竹鞭和枯死竹根相連,長裙竹蓀多產(chǎn)于高溫高濕地區(qū)。當孢子萌發(fā)形成菌絲,通過菌絲分解腐竹類的有機物質(zhì)取得營養(yǎng)后進入生殖生長階段,之后經(jīng)過大約30天原基會形成菌蕾,當菌蕾頂端凸起如桃形時會在晴天的早晨部分開裂,等到中午柄長到一定高度時即停止伸長,空氣相對濕度為95%時,菌裙生長正常。下午4~5時菌蓋上擔孢子成熟并開始自溶,滴向地面,同時整個子實體萎縮倒下。
2、竹蓀栽培時間
立春過后,當氣溫在15℃以上時開始下種栽培。
3、選土整地
栽培場地要求:選擇肥沃、距水源近的田園,做高40厘米、寬1.2米的畦床,把畦床挖成深20厘米的凹畦形,畦的旁邊事先種上玉米,長高后就會形成四分陽六分陰的遮陽物。
4、培養(yǎng)料選擇與處理
竹蓀的培養(yǎng)料選擇:野生蘆葦、皇竹草、象草、甘蔗渣、稻麥稈、谷殼、木刨花、竹屑、玉米稈、玉米芯、大豆稈、花生殼等,既可以多種混合,也可以任選一種;
竹蓀的培養(yǎng)料處理:將原料曬干用車輪壓破后堆積發(fā)酵在使用,一般發(fā)酵好的培養(yǎng)料呈褐色,并帶白色放射菌和芳香氣味,含水量70%,pH值5.5~6。
5、菌種制作
木屑30千克,農(nóng)作物莖稈碎料或甘蔗渣60千克,麥麩10千克,尿素200克,過磷酸鈣300克,磷酸二氫鉀200克,石膏粉1千克混勻后,混合料含水量70%,pH值6。在堆積發(fā)酵3天后翻堆后裝入編織袋,每袋裝濕料20千克,上灶滅菌,100℃下保持10小時后出灶。冷卻后鋪入備好的田園凹形畦床。把菌種掏成鴿蛋大,2層菌3層料,接好菌后稍壓實蓋土1厘米,上蓋薄膜遮陽保溫保濕,把溫度調(diào)為20~28℃。40天菌種穿透料后把它挖起作三級栽培種用。
6、竹蓀播種
下種前3天畦床事先滅菌滅蟲后,在鋪料前每1㎡施80克復合肥,澆水后把培養(yǎng)料鋪上,粗料先鋪底層并踩實,之后在進行播種,播種后再鋪第二層料10厘米厚稍壓實,再播第二層,依次循環(huán),播種后要覆蓋草遮陽,需注意的是鋪料時如料水分不夠要調(diào)水。
7、竹蓀管理
發(fā)菌期間溫度要保持20~28℃,等菌絲爬上土面后每隔2天掀膜通風30分鐘,在正常溫度下60天開始出菇,對于小菌蕾期需要噴輕水保濕,大菌蕾期則要噴重水,晴天的時候要多噴水,陰天則要少噴水或者不噴水,需要保持畦面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在竹蓀成熟伸柄撒裙破蛋時,噴水時間應該選擇在前一天的傍晚日落后。
8、竹蓀采收加工及采收后管理
在竹蓀伸柄還沒有撒裙時采收,將采收后的子實體剝離菌托和菌帽后用食用菌脫水烘干灶擺上烘篩排濕,由于夏秋季氣溫高,沒有及時銷售的竹蓀很易變褐色,因此有條件的可以寄存在冷凍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