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建寧縣溪源鄉(xiāng)桐榮村第一批竹蓀開采后,菇農黃忠良就到處打聽行情。業(yè)內人士告訴他,今年價格不會低于160元每公斤,黃忠良這才松了一口氣。
黃忠良之所以這樣緊張,是因為這幾年竹蓀價格起起伏伏,當?shù)毓睫r都陷入困惑:竹蓀要怎么種,才能打破一年價高、一年價低的怪圈?
“竹蓀村”的崛起
溪源鄉(xiāng)桐榮村,與江西省黎川縣德勝關鎮(zhèn)、泰寧縣新橋鄉(xiāng)交界,海拔近千米,全村1600畝農田有600畝是山垅田。
這個高山村氣候條件特殊,只有200多畝田能種煙葉,其他農田只能種一季晚稻。如何開辟致富之路,村民進行過許多嘗試。
2007年,村民聽說隔壁的泰寧新橋前一年竹蓀每公斤賣到120元,就跟隨著種。第一年,村里種植竹蓀50多畝,以后,種植面積起起伏伏,最多的一年,全村達到200畝。“竹蓀很適合在高山村種植。”桐榮村黨支部書記黃龍根介紹說,高山村晝夜溫差大,竹蓀對氣候要求不高,種植原料主要是竹屑。溪源鄉(xiāng)又是“三明市十大毛竹之鄉(xiāng)”,鄉(xiāng)里4家竹制品加工廠的下腳料,足夠滿足竹蓀種植需要。
桐榮村很快成為一個竹蓀大村,逐漸輻射到周邊的村子。去年,溪源鄉(xiāng)竹蓀種植面積上千畝,達到巔峰。
遭遇“鐘擺效應”
盡管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菇農并沒有賺到錢。
2007年,村民黃祖光種植4畝竹蓀,純利4000元,畝均1000元;2008年,他種植1畝竹蓀,純利5000元;前年,3畝竹蓀純利8400元,畝均2400元;去年,4畝純利3000元,畝均750元。
不難看出,不論面積如何變化,但每畝收入相差甚遠,收入出現(xiàn)一年高、一年低的“鐘擺效應”。“只要技術到位,產量沒問題,關鍵是價格波動太大。”黃祖光說,前年,每公斤竹蓀價格高達200元,去年,每公斤竹蓀卻只能賣60元。
收購價格波動大,導致了種植面積也像“心電圖”式波動。黃龍根介紹說,村里竹蓀的種植面積,往往與收購價格成反比:面積少的年份,收購價格高;面積多的年份,收購價格低。
往年,價格波動還不算大,但去年價格跳水,菇農種植熱情一下子降低。去年,桐榮村竹蓀種植面積200畝,今年卻只有16畝。“價格沒個準,我種了好幾年,根本沒賺到錢。”黃龍根說,他去年種了7畝竹蓀,由于田租較貴,不僅沒賺錢,還倒虧了3000元,今年干脆不種。輪作的憂慮盡管價格波動大,有錢賺沒錢賺說不準,但仍然有人在堅持。黃忠良就是其中一位。“不種竹蓀能種什么?種 糧食,只能填飽肚子。”黃忠良說,他之所以堅持種,就是摸準了脈。每年冬天,他并不急于訂購原料,而是先摸清情況再決定種植面積:總面積少,他就多種些,總面積大,他就少種些。
您還別說,這個方法很靈驗。
但黃忠良也有自己的擔憂,主要是村里能種竹蓀的農田越來越少了。
竹蓀在同一片土地上不能連續(xù)種植,需要輪作。不僅如此,如果上丘田種竹蓀,田里的水流到下丘,那么下丘農田也不適宜種竹蓀。“現(xiàn)在我越種越遠。”黃忠良說,早幾年,大家種竹蓀用的都是塅面上的優(yōu)質田,但隨著輪作需要,他現(xiàn)在竹蓀都種在山垅田里,步行一趟需要30分鐘。
黃龍根說,最好是相隔五年以上輪作,產量才有保證??扇缃?,全村1600畝農田,種過的就達到900余畝。如果明后年大家都受種,就很難找到合適的農田用于竹蓀種植。
突圍向何方
價格波動大,輪作周期長,這兩大困難該如何化解呢?“組建合作社,實現(xiàn)抱團發(fā)展,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更有話語權。”鄉(xiāng)農技站站長夏成相說,在收購價格上,手握數(shù)千上萬斤竹蓀的合作社出面,和只有百十斤竹蓀的菇農單家獨戶出面,談判效果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這一說法,得到了黃祖光的證實。“來收購的是外地老板,價格由他們說了算。”黃祖光說,他們種竹蓀并沒有提前找好銷路,而是坐在家里等商販上門收購,但來收的人就那么幾個,看起來還是一伙的,明知道價格低也只能賣給他們。“菇農由于信息不靈,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但可以借助經紀人的力量,將竹蓀收購后運到外地市場自己賣。”夏成相說,溪源鄉(xiāng)有近千人在全國各地從事筍干經營,如果能發(fā)動他們的力量,菇農也不用飽受價格受欺壓之苦。
針對輪作的問題,夏成相指出,可以嘗試進行不同經濟作物的種植,不一定非要在竹蓀種植這一條道上走到黑。“我們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去年組織村干部和種植能手,到附近鄉(xiāng)鎮(zhèn)學習取經,收獲不小。”黃龍根說,周邊鄉(xiāng)鎮(zhèn),有的種植魔芋,有的種植泡菜,有的種植檳榔芋,這些都適合桐榮村種植,今后可以動員群眾進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