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緊急調整展品種類,展廳里不只是稀有的“高大上”,還補充了大量平價品種。售價從每克十來元到大幾十元的產品分類陳列,滿足了各檔次需求。同時,他還貼心準備了靈芝常識小冊子給市民科普:并不是所有的靈芝都能食用,哪些靈芝具有什么樣的功效,等等,一目了然。
如何讓消費者認可它,最好的辦法是讓產品自己說話。他采取了體驗式營銷,凡是到店市民,均可免費飲用靈芝茶。很多睡眠不好或有其他隱疾的市民,體驗幾次后便跑來購買。這對周伯良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和肯定。
日化老板賣紅酒
這樣大手筆收藏,需要經濟實力做支撐。此時的周伯良,身家已無法用確切數字統(tǒng)計。但縱觀他的創(chuàng)業(yè)旅途可窺一二。“不當老板不算猛男”,生于閩南的他,從小受這種觀念影響,1984年,才10歲的他便開始在親戚家的小百貨店里當起了兼職“小二”,靠提成一個月能賺100元錢,同時還搗騰些小買賣,收入足夠當時他的所有開支。
1989年,已是萬元戶的他投入所有資金與舅舅合伙開了一家小百貨店。由于頭腦機靈又會經營,一年賺8萬元還很輕松。
福建商人普遍認為,在當地干得好不算真本領,一定要走出去。于是1994年,20歲的他帶著50萬元本錢,走出福建來到武漢,成為當時漢正街最年輕的日化用品批發(fā)店老板。
為什么選擇日化用品?因為在經營超市的過程中,他發(fā)現日化用品的利潤不但高,而且由于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走的量還特別大。雖然身為外地人,但多年從商經驗,已讓他成為一名老到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