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一家一戶生產管理,畝純收入達2.6萬元
去年,板橋食用菌公司聘請黑龍江黑木耳生產師傅金鐘洙,研究平原地區(qū)黑木耳人工栽培技術。經過一系列試驗后,今年3月初首批菌袋正式出耳。板橋食用菌公司成為江蘇地區(qū)首家成功生產黑木耳的食用菌基地。
農業(yè)廢棄物成為生產原料
在黑木耳曬場,金鐘洙攥起一把黑木耳,然后往下撒落,嘩啦啦清脆作響。“已經達到干品要求了。”金鐘洙笑呵呵地說,黑木耳雖是山珍,有“素中之葷”、“素中之王”之稱,在這里卻是由農作物下腳料和廢棄物育成的。
記者在料場看到,棉籽殼、棉稈、豆稈、玉米稈、玉米芯、稻草、稻殼堆了一地。“這些都是用來生產黑木耳的原料。”金鐘洙說,黑木耳歷來靠椴木或硬雜木屑生產。興化缺乏這樣的原料,他們便嘗試采用當地的廢棄農作物調配成最佳配比,替代硬雜木屑,然后添加黑木耳生長劑制成菌袋。
金鐘洙說,原料配方和添加劑直接關系到黑木耳品質和產量,這是他在20多年生產中探索出來的。這種配方和添加劑專門生產優(yōu)質黑木耳——“黑山”。
制作菌袋需50天時間,經過拌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發(fā)菌培養(yǎng)等程序,然后栽植菌袋,等待出耳。每個菌袋可采收三茬,采摘期約2個月時間。
金鐘洙介紹,黑木耳適宜生長溫度為3℃至28℃。基地去年11月制作的菌袋,今年3月開始出耳,比黑木耳盛產地的東北提前2個月。目前,基地有7萬菌袋處于出耳管理期,另有3萬菌袋已于4月底采收結束。7月底,他們將制作秋季黑木耳生產的菌袋,11月份可以采收。
“這里出產的黑木耳品質和產量都不遜于東北產‘黑山’,而出耳管理時間大大縮短,節(jié)省了成本。”金鐘洙說,每枚菌袋可采鮮耳約1000克,制成干品約65克,“黑山”一級品干品市場零售價為每千克200元,大約16枚菌袋即可生產1000克干品,而制作一枚菌袋成本僅有1.5元,利潤空間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