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雙孢菇的隊伍越來越大
“第一年,觀望的村民很多。”為了開好頭,康志遠決定,村干部和黨員帶頭干。
跑貸款、找技術員、聯(lián)系客商,2005年,道莊村干部和黨員帶頭建起磚混食用菌棚30多座,單棚年純利潤近萬元。
眼見為實,村民認為種植食用菌能夠致富。2006年一年時間,村里的標準化大棚增加近百座,食用菌總產近250萬公斤,單棚效益5萬~6萬元。
道莊村村民李學軍,家徒四壁,生活上走過彎路,找活四處碰壁。看著家中搖搖欲墜的房子,李學軍的老婆決定和別人一樣:種植雙孢菇。
可是,種植雙孢菇需要本錢,康志遠得知他家的情況后,帶著他跑貸款。菇棚建起來了,沒有錢買牛糞,李學軍到漯河市三劍客乳業(yè)公司免費打工,只為能拉走一車牛糞。
靠著吃苦耐勞的拼勁,在康志遠的帶領下,當年,李學軍就賺了3萬元錢。數(shù)著掙來的錢,李學軍更加堅定了種植雙孢菇的信心。第二年,李學軍又建了一座菇棚。
靠著菇棚,李學軍供養(yǎng)兩個孩子上學。如今,李學軍的大兒子已大學畢業(yè)參加了工作,二兒子也考上了大學。
“不是康書記,俺家也不會有現(xiàn)在的好生活。”李學軍夫婦逢人就說。
提起以前的貧窮生活,道莊村村民劉新建同樣記憶猶新:“2006年以前,俺家窮得叮當響。我最害怕兩個上學的孩子回家要錢,因為那時我連10元錢都拿不出來。每學期開學,我都要東挪西借去為孩子籌學費。”
“2006年,我家建起了第一座雙孢菇大棚。當年,雙孢菇銷售形勢非常好,每公斤賣到8元錢。”劉新建說,在康志遠的指導下,幾年后,他家的雙孢菇大棚發(fā)展到3座。保守估計,3座大棚一年能掙十幾萬元錢。
“俺家的菇棚規(guī)模在俺村還不算大的。這幾年,靠種植雙孢菇,俺村富了起來,平均每兩戶就擁有一輛私家車。”劉新建告訴記者。
2006年、2007年,道莊村村民種植雙孢菇的熱情空前高漲。很多村民嘗到了甜頭,種菇規(guī)模逐漸擴大,在外務工的村民逐步返鄉(xiāng),加入種植雙孢菇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