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院士對黏菌研究和發(fā)展方向給大家建議:起初的黏菌研究處于資源發(fā)掘過程,進而在生態(tài)學的研究上,就像這次會議主題是黏菌的系統(tǒng)學與生態(tài)學,這牽扯當下黏菌研究的熱點話題。由于黏菌具有雙重特征,在營養(yǎng)階段像動物一樣,可以爬行,可以攝食,在繁殖階段像植物一樣,靜止不動,它還具有重要的生物學特征其不具有細胞壁,即非細胞生物的多核生物體,且在遺傳中它的多核進行同步有絲分裂。由于它的這些特性,將黏菌學的研究應用到現(xiàn)代仿生學計算機科學,交通學是很適合的,甚至黏菌有可能在解決交通擁擠問題給人類重要啟發(fā)?,F(xiàn)在黏菌已經(jīng)不只是生物學工作者研究對象了,也是計算機科學、生物信息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特別是最近機器人科學的研究對象。同時他也呼吁,希望更多年輕的學者投身于黏菌領域的研究工作,黏菌領域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間,只要可以沉下心來,在這個領域內艱苦研究會有不錯的成果。
在原生動物的菌類,一直在爭論黏菌到底是歸為動物還是歸為植物,公眾都走入誤區(qū),當下比較熱門的話題——“太歲”,有很多不負責任的專家學者說“太歲”是黏菌復合體,李玉院士澄清到:黏菌并沒有復合體,“太歲”不屬于黏菌的范疇。李玉院士希望公眾更多關心、研究黏菌,使黏菌為公眾服務,為國家服務。
作為第八屆黏菌分類學及生態(tài)學國際會議主席,李玉院士對此次大會給予很高的評價,他對易菇網(wǎng)談到:這次大會讓全世界黏菌學者的目光轉向中國,這也是各國學者對中國學者做出的貢獻給予最大的肯定,本屆會議入選40余篇學術論文或摘要,Paul?Kirk、Indira Kalyanasundaram等著名學者到會交流各國研究成果,并且美國著名學者Harold W. Keller 教授發(fā)來賀信,并發(fā)表14頁重要論文,是對近50年黏菌研究系統(tǒng)的總結,這是對黏菌研究重要的貢獻。這次大會共有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60名黏菌學專家和嘉賓共計160人參加了會議,與前幾次會議狀況相當,這次會議的召開使各國學者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中國黏菌研究學者,特別是對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菌菜基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各國代表都抱著羨慕驚訝的態(tài)度,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國際上是最大的黏菌研究中心,除在黏菌研究工作,在大型真菌研究也有不錯的成績,同時與產業(yè)緊密結合,這些都讓參會代表贊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