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織金竹蓀進入盛產期。
熊家場鎮(zhèn)陶家洞村竹蓀種植示范基地,種植大戶楊天洪熱情地揮揮手:“走,進大棚看看我的竹蓀!”
在接近30℃高溫和高濕的大棚里干活,人們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打濕。楊天洪邊抹汗水邊輕輕地扒開一小塊泥土,一叢竹蓀菌絲悄然萌發(fā),他小聲地說:“這就是菌絲。”旁邊還有小米般大小的竹蓀幼蛋,“50天后,這些小家伙就能長到雞蛋那么大!”
“看這顆冒頂了,下午就可以采收,這顆菌裙還沒有完全張開,正好采收,如果晚了菌蓋上黑色的孢子膠體就會融化淌下來。”楊天洪對此津津樂道。
有十多年竹蓀種植經驗的楊天洪今年做了一件“大事”。年初,經過深思熟慮后,他在陶家洞建了396個竹蓀大棚,吸納附近近百名鄉(xiāng)親一起種植竹蓀。“雖然累和苦,但是竹蓀效益是玉米的20倍啊,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干!”
鄰村原來在家種包谷的馬昌慧爽朗地笑了:“以前大家爭低保,現在我們每天都有工資了。”馬昌慧一天可以加工200多串竹蓀,每天能掙300多元。
“現在每天出產竹蓀1000多斤,烘干成品150多斤,還供不應求。”楊天洪說。
據了解,今年織金縣培育竹蓀菌種1.4億瓶(3500萬棒),種植竹蓀1.6萬畝,其中333個貧困村每村示范種植1畝,竹蓀總產量預計達1700噸,總產值達9.52億元以上,覆蓋貧困人口1.8萬余人。
從菌種栽培、菌絲生長、菌蛋破殼冒頂到采摘烘干加工,小小竹蓀經歷了無數次變化,不僅化身“真菌皇后”,更成了富民產業(yè)。怎么脫貧致富,織金在竹蓀產業(yè)里找到了一個精彩的答案。
熊家場鎮(zhèn)陶家洞村竹蓀種植示范基地,種植大戶楊天洪熱情地揮揮手:“走,進大棚看看我的竹蓀!”
在接近30℃高溫和高濕的大棚里干活,人們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打濕。楊天洪邊抹汗水邊輕輕地扒開一小塊泥土,一叢竹蓀菌絲悄然萌發(fā),他小聲地說:“這就是菌絲。”旁邊還有小米般大小的竹蓀幼蛋,“50天后,這些小家伙就能長到雞蛋那么大!”
“看這顆冒頂了,下午就可以采收,這顆菌裙還沒有完全張開,正好采收,如果晚了菌蓋上黑色的孢子膠體就會融化淌下來。”楊天洪對此津津樂道。
有十多年竹蓀種植經驗的楊天洪今年做了一件“大事”。年初,經過深思熟慮后,他在陶家洞建了396個竹蓀大棚,吸納附近近百名鄉(xiāng)親一起種植竹蓀。“雖然累和苦,但是竹蓀效益是玉米的20倍啊,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干!”
鄰村原來在家種包谷的馬昌慧爽朗地笑了:“以前大家爭低保,現在我們每天都有工資了。”馬昌慧一天可以加工200多串竹蓀,每天能掙300多元。
“現在每天出產竹蓀1000多斤,烘干成品150多斤,還供不應求。”楊天洪說。
據了解,今年織金縣培育竹蓀菌種1.4億瓶(3500萬棒),種植竹蓀1.6萬畝,其中333個貧困村每村示范種植1畝,竹蓀總產量預計達1700噸,總產值達9.52億元以上,覆蓋貧困人口1.8萬余人。
從菌種栽培、菌絲生長、菌蛋破殼冒頂到采摘烘干加工,小小竹蓀經歷了無數次變化,不僅化身“真菌皇后”,更成了富民產業(yè)。怎么脫貧致富,織金在竹蓀產業(yè)里找到了一個精彩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