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
它有毒!會致命的那種中毒
常見的野生毒蘑菇種類有這些
我國野生蘑菇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草原、平原、路邊等地點都可能采到蘑菇,目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種,有毒蘑菇有400多種(其中含劇毒有致死危險的有40多種)。
很多時候,無毒的蘑菇會與有毒的蘑菇混生,外觀相似,極易誤采誤食,導致食物中毒。在廣東地區(qū),常見劇毒蘑菇有白毒傘(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等。生命重于泰山,毒菇請勿采食。
常見毒蘑菇種類
沒有特效療法!
野生毒蘑菇中毒嚴重可致死
由于野生毒蘑菇毒素化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耐高溫、耐干燥、耐酸堿,一般烹調加工不能破壞其毒性,同時其毒性成分復雜,誤食中毒后往往病情兇險,病死率高,且沒有特效療法。
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常見癥狀分為這7種:
1
急性肝損害型
一般進食后6~30小時內發(fā)病,極少數在6小時內發(fā)病。早期可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多數患者在胃腸道癥狀好轉后有1~2天的“假愈期”,隨后病情進行性加重,出現明顯肝功能損傷并有神經系統癥狀、凝血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少數患者可伴有心臟和腎臟損害,病情嚴重者可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型是我國毒蘑菇中毒死亡率最高的類型,導致此型中毒的蘑菇類型為鵝膏屬的一些種類,還包含環(huán)柄菇屬和盔孢傘屬的一些類型。
2
急性腎衰竭型
一般在進食6~24小時內發(fā)病。初期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胃腸道癥狀,隨后出現中毒性腎損傷,少數可伴有肝損害。具體表現為:少尿或無尿,血液中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肝轉氨酶升高等,嚴重者因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導致此型中毒的蘑菇類型包括赤腳鵝膏、擬卵狀鵝膏等。
3
橫紋肌溶解型
在我國主要由亞稀褶紅菇引起,一般在進食15分鐘~2小時內發(fā)病。早期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胃腸道癥狀,6小時后出現全身無力明顯、胸悶、心悸、呼吸困難伴全身疼痛、血尿或醬油色尿、肌肉痙攣性疼痛、肌酸激酶急劇增加等橫紋肌溶解綜合征表現,可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4
神經精神型
引起這種中毒類型的毒素有多種,有些毒素還可引起類似吸毒的致幻作用。根據中毒癥狀可以分為神經興奮、神經抑制、精神錯亂以及各種幻覺反應。導致此型中毒的蘑菇類型包括豹斑鵝膏、球孢絲蓋傘等。
5
胃腸炎型
這是最常見的中毒類型。中毒潛伏期較短,一般多在食后10分鐘~6小時內發(fā)病。主要表現為急性惡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或伴有頭昏、頭痛、全身乏力。一般病程短,恢復較快,預后較好。少數嚴重者會出現吐血、脫水、電解質紊亂、昏迷,甚至會因急性肝、腎功能衰竭而死亡。導致此型中毒的蘑菇類型包括大青褶傘、日本紅菇等。
6
溶血型
一般在食后6~12小時內發(fā)病。除了有惡心嘔吐、腹痛或頭痛、煩躁不安等癥狀,還可在一兩天內由于毒素大量破壞紅細胞而迅速出現溶血癥狀,主要表現為急性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肝及脾臟腫大等。有時在溶血后可引起腎臟損害,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甚至繼發(fā)尿毒癥等危重癥狀。嚴重者脈弱、抽搐、幻覺及嗜睡,可能因肝臟、腎臟嚴重受損及心力衰竭而死亡。導致此型中毒的蘑菇類型包括卷邊網褶菌等。
7
光敏性皮炎型
其毒素為光過敏感物質卟啉類。當毒素經過消化道時被吸收,進入身體后可使人體細胞對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現皮炎癥狀,如紅腫、火烤樣發(fā)燒及針刺般疼痛。潛伏期較長,一般在食后1~2天內發(fā)病。另外,有的病人還出現輕度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病癥。導致此型中毒的蘑菇類型包括污膠鼓菌、葉狀耳盤菌等。
避免野生蘑菇中毒要這樣做!
鑒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專業(yè)機構,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民間流傳的一些識別方法經證明并不可靠,不可輕易相信。
學校食堂、旅游景區(qū)餐飲服務單位、農村自辦宴席、建筑工地食堂等消費者集中區(qū)域,不得在食材中使用未經識別的野生蘑菇,做到不采摘、不加工、不經營,以防群體性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發(fā)生。
誤食野生毒蘑菇對人體危害極大,預防野生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要隨意采食野生蘑菇。
從外形上很難辨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
即便是專業(yè)人員也無法做到
民間流傳的野蘑菇鑒別方法不可靠
大家千萬不要心存僥幸!
對于野生蘑菇
消費者應做到
不采摘、不購買、不食用
食品生產經營者應做到
不采摘、不加工、不經營
吃完蘑菇后
一旦出現中毒癥狀
應立即催吐、盡快就醫(yī)~
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