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8-10日召開的第一屆全國食用菌生物學與采后加工大會上,上海市農業(yè)科學院楊焱研究員就基于多組學解析珍稀食藥用菌多糖合成途徑及調控機制進行了報告分享。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大健康產業(yè)逐漸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全民營養(yǎng)計劃以及慢性病防治中長期規(guī)劃等,旨在推動國民健康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些政策不僅體現了政府對人民健康的重視,也為食用菌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特別是對于具有特殊營養(yǎng)功效的食用菌,它們在大健康產業(yè)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食用菌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是因為它們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尤其是多糖類物質。這些多糖不僅是構成細胞壁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具有調節(jié)免疫、抗氧化等多種生物活性。目前市場上已有超過一千種保健食品含有食用菌成分,年銷售額達到400多億,其中藥品也有百種以上,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在眾多食用菌中,猴頭菇和桑黃因其獨特的藥用價值而被廣泛研究。楊焱研究員圍繞這兩種珍貴菌種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特別是在多糖合成路徑解析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通過誘變育種技術,成功培育出了高產多糖的新菌株,并利用組學技術分析了它們的基因組差異,揭示了相關基因的作用機制。例如,在猴頭菇中發(fā)現了14個與多糖合成密切相關的基因;而在桑黃中,則鑒定出一條關鍵通路上的多個調控點。這些發(fā)現為進一步優(yōu)化栽培條件、提高產量提供了科學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類型的β-葡聚糖(如貝塔普聚糖)由于其結構上的差異,導致活性存在顯著區(qū)別。這種獨特性使得天然來源的β-葡聚糖成為不可替代的資源。因此,如何高效獲取這類高活性原料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對此,楊焱研究員深入探究了食用菌多糖的合成路徑與調控機制,以猴頭菇和桑黃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誘變育種技術篩選得到高產多糖的菌株,并依托多組學分析技術,揭示了多糖合成的復雜通路。研究發(fā)現,高產多糖菌株中存在特定的差異表達基因與代謝通路,這些基因與通路對于多糖的高效合成至關重要。此外,楊焱研究員還驗證了高產多糖的生物活性,并發(fā)現了與貝塔普聚糖高產直接相關的通路。通過抑制劑實驗,進一步確認了該通路在促進多糖高產中的核心作用。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食用菌多糖的定向調控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實現高產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點擊鏈接在線觀看:楊焱-基于多組學解析珍稀食藥用菌多糖合成途徑及調控機制 - 蘑菇通 - 食用菌在線學習平臺-食用菌培訓 - Powered By EduSoho (mogu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