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鄭世招一家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搬進了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高三層半的小洋樓。房內裝修得很精致,富有現代感。“我們能住進新房,過上今天的好生活,黨的政策好,黑木耳就是我們農民的搖錢樹。”鄭世招開心地說。
鄭世招是八都鎮(zhèn)青山村人,一家四口。以前,家里以種植香菇為主,從事香菇種植已有很多年。2003年鄭世招丈夫生病,無法干活,一年下來醫(yī)藥費就要花上四萬余元,女兒又要上大學,家里負債累累。家庭重擔一下壓在了她一個女人身上。鄭世招并沒有因此退縮,而是咬緊牙關,在家里一邊細心照顧丈夫,一邊做香菇,可家里還是負債累累。
2005年,八都鎮(zhèn)引導農民種植黑木耳,雖然有科技人員的技術指導,但是黑木耳與香菇在種植技術上有許多不同之處,很多農戶不愿嘗試,鄭世招卻毅然加入了黑木耳種植行列。第一年,鄭世招家做了5000袋黑木耳,就獲得了10000多元的純收入。嘗到甜頭后,鄭世招逐年增加黑木耳種植量,技術也越來越純熟,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近幾年來,鄭世招的丈夫身體逐漸好轉,夫妻倆勤勤懇懇地在家做黑木耳,家里的經濟條件逐漸寬裕,不但還清了債務,還有了積蓄。鄭世招告訴記者,食用菌標準化基地建立以后,我們種黑木耳增產又增收。從2007年開始,種植黑木耳效益增加明顯,特別是近兩年效益更好,原來一段菌棒只掙兩元多,現在可以掙四、五元甚至六、七元。2009年鄭世招家做黑木耳3萬袋,年收入近10萬元。
“現在兒子、女兒都有了自己的工作,我們也住進了新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當記者問她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時,鄭世招說,我只想繼續(xù)一門心思做好黑木耳,將生活過得更好。
鄭世招是八都鎮(zhèn)青山村人,一家四口。以前,家里以種植香菇為主,從事香菇種植已有很多年。2003年鄭世招丈夫生病,無法干活,一年下來醫(yī)藥費就要花上四萬余元,女兒又要上大學,家里負債累累。家庭重擔一下壓在了她一個女人身上。鄭世招并沒有因此退縮,而是咬緊牙關,在家里一邊細心照顧丈夫,一邊做香菇,可家里還是負債累累。
2005年,八都鎮(zhèn)引導農民種植黑木耳,雖然有科技人員的技術指導,但是黑木耳與香菇在種植技術上有許多不同之處,很多農戶不愿嘗試,鄭世招卻毅然加入了黑木耳種植行列。第一年,鄭世招家做了5000袋黑木耳,就獲得了10000多元的純收入。嘗到甜頭后,鄭世招逐年增加黑木耳種植量,技術也越來越純熟,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近幾年來,鄭世招的丈夫身體逐漸好轉,夫妻倆勤勤懇懇地在家做黑木耳,家里的經濟條件逐漸寬裕,不但還清了債務,還有了積蓄。鄭世招告訴記者,食用菌標準化基地建立以后,我們種黑木耳增產又增收。從2007年開始,種植黑木耳效益增加明顯,特別是近兩年效益更好,原來一段菌棒只掙兩元多,現在可以掙四、五元甚至六、七元。2009年鄭世招家做黑木耳3萬袋,年收入近10萬元。
“現在兒子、女兒都有了自己的工作,我們也住進了新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當記者問她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時,鄭世招說,我只想繼續(xù)一門心思做好黑木耳,將生活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