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記者來到四川宣漢縣雙河鎮(zhèn)袋栽黑木耳培育基地,眾多菌農正在忙碌。該縣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李遠江告訴記者:“這幾天氣溫回落,正是袋栽黑木耳完成制袋發(fā)菌的最佳時節(jié)。袋栽黑木耳生產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適合農村一家一戶生產,能直接促進種植戶增收。但具體操作起來還要注意生產條件、關鍵技術和選種與風險等三個方面。”
生產條件
生產袋栽黑木耳的條件,應當注意生產制袋、發(fā)菌場地,耳田場地,資金條件,原材料資源及勞動力條件,以及采摘后晾曬條件等五個方面。
生產制袋、發(fā)菌場地:要求堆料、制袋、發(fā)菌室等場地寬敞,相距較近,通透性良好,交通方便,電力,水源有保證,生態(tài)環(huán)境好、無污染等。
耳田場地:交通方便,生態(tài)環(huán)境好。離溪溝、河流等水源較近,水量充足、水質好、無污染;地勢平坦,土壤半沙半泥,溝渠通暢,排灌良好;日照時數充足,電力、通訊有保證,微噴設施齊備等。
資金條件
根據自身經濟能力條件,確立生產規(guī)模,多方籌措,及時備足生產投入所需資金。一般建議個人種植5至7萬袋為宜,切忌盲目從事。
原材料資源及勞動力條件:原材料以本地雜木、玉米芯等農作物秸稈為主制袋。勞動力方面,家庭有1至3人即可。
采摘后晾曬條件:有較為寬敞的晾曬場地或木耳烘干設施設備為保證。
關鍵技術和環(huán)節(jié)
“眼下正是發(fā)菌期,菌農一定要注意溫度控制,一般在22℃左右,這是袋栽黑木耳成功的關鍵所在。”李遠江說。
備足原輔材料:7月—8月20日前,規(guī)劃落實好生產場地;按生產計劃、原料配方比列,備足雜木屑、麩皮、棉籽殼、石灰、消毒藥劑等原輔材料,裝袋機、粉碎機等實施設備。
制袋、發(fā)菌:9月—10月,積極組織人員,在技術人員的具體指導下,進行拌料、裝袋、滅菌、接種及發(fā)菌期 (約55天—60天)管理等,9月15日前結束制袋、接種。發(fā)菌期菌絲培養(yǎng)要求:場地干燥無雜菌源,光線黑暗無強光刺激,溫度控制在22℃左右,通風良好,做到適時翻袋,清除感雜袋,確保菌袋成活率、成品率均在85%以上,降低感雜率。
開孔入田催耳:菌袋發(fā)好后,待氣溫降至20℃左右時,及時按“V”字型開孔200孔/袋左右,繼續(xù)養(yǎng)菌5天—7天后排入耳田,(11月底菌袋必須入田結束)。入田2天后噴水,催生耳芽及早形成。
加強出耳期水分管理:水分管理中總的原則是“看天噴水,看耳噴量”,晴天多噴,陰天少噴,要“干干濕濕,干濕交替”,田間濕度保持90%左右。
及時采摘與晾曬
當耳片邊緣由硬變軟,凹面平展,出現白色粉狀物時耳片已成熟,即可采摘。
采摘前1—2天停止噴水。采收時不要把耳基留在菌袋內,采大留小,未成熟的留在第二批采收。采耳要注意天氣預報,如遇多雨天氣,應提早停止噴水,讓菌棒上木耳失水變干,搶時采收,防止爛耳。一批采摘后,停止噴水4—5天后恢復噴水管理。
耳片采后及時曬干,晾曬時耳片朝上,耳根朝下,未干時不要隨意翻動,避免人為造成拳耳。
選種與主要風險
“在選中方面,菌農應當根據品種的特征特性來選擇,選用抗逆性強,抗病蟲害強,產量高、品質游,耳片色深、外形好的優(yōu)良品種為栽培品種。”李遠江說。
此外,李遠江還補充介紹到,木耳產量、質量受氣候因素影響較大。菌袋排入耳田至產耳結束期間,若遭遇連續(xù)高溫(30度以上)或持續(xù)陰雨、霧罩天氣或者較大雨雪冰凍、洪澇災害等難以規(guī)避的極端氣候,則極易導致減產,甚至絕收。菌農應當注意對天氣情況的掌握。
生產條件
生產袋栽黑木耳的條件,應當注意生產制袋、發(fā)菌場地,耳田場地,資金條件,原材料資源及勞動力條件,以及采摘后晾曬條件等五個方面。
生產制袋、發(fā)菌場地:要求堆料、制袋、發(fā)菌室等場地寬敞,相距較近,通透性良好,交通方便,電力,水源有保證,生態(tài)環(huán)境好、無污染等。
耳田場地:交通方便,生態(tài)環(huán)境好。離溪溝、河流等水源較近,水量充足、水質好、無污染;地勢平坦,土壤半沙半泥,溝渠通暢,排灌良好;日照時數充足,電力、通訊有保證,微噴設施齊備等。
資金條件
根據自身經濟能力條件,確立生產規(guī)模,多方籌措,及時備足生產投入所需資金。一般建議個人種植5至7萬袋為宜,切忌盲目從事。
原材料資源及勞動力條件:原材料以本地雜木、玉米芯等農作物秸稈為主制袋。勞動力方面,家庭有1至3人即可。
采摘后晾曬條件:有較為寬敞的晾曬場地或木耳烘干設施設備為保證。
關鍵技術和環(huán)節(jié)
“眼下正是發(fā)菌期,菌農一定要注意溫度控制,一般在22℃左右,這是袋栽黑木耳成功的關鍵所在。”李遠江說。
備足原輔材料:7月—8月20日前,規(guī)劃落實好生產場地;按生產計劃、原料配方比列,備足雜木屑、麩皮、棉籽殼、石灰、消毒藥劑等原輔材料,裝袋機、粉碎機等實施設備。
制袋、發(fā)菌:9月—10月,積極組織人員,在技術人員的具體指導下,進行拌料、裝袋、滅菌、接種及發(fā)菌期 (約55天—60天)管理等,9月15日前結束制袋、接種。發(fā)菌期菌絲培養(yǎng)要求:場地干燥無雜菌源,光線黑暗無強光刺激,溫度控制在22℃左右,通風良好,做到適時翻袋,清除感雜袋,確保菌袋成活率、成品率均在85%以上,降低感雜率。
開孔入田催耳:菌袋發(fā)好后,待氣溫降至20℃左右時,及時按“V”字型開孔200孔/袋左右,繼續(xù)養(yǎng)菌5天—7天后排入耳田,(11月底菌袋必須入田結束)。入田2天后噴水,催生耳芽及早形成。
加強出耳期水分管理:水分管理中總的原則是“看天噴水,看耳噴量”,晴天多噴,陰天少噴,要“干干濕濕,干濕交替”,田間濕度保持90%左右。
及時采摘與晾曬
當耳片邊緣由硬變軟,凹面平展,出現白色粉狀物時耳片已成熟,即可采摘。
采摘前1—2天停止噴水。采收時不要把耳基留在菌袋內,采大留小,未成熟的留在第二批采收。采耳要注意天氣預報,如遇多雨天氣,應提早停止噴水,讓菌棒上木耳失水變干,搶時采收,防止爛耳。一批采摘后,停止噴水4—5天后恢復噴水管理。
耳片采后及時曬干,晾曬時耳片朝上,耳根朝下,未干時不要隨意翻動,避免人為造成拳耳。
選種與主要風險
“在選中方面,菌農應當根據品種的特征特性來選擇,選用抗逆性強,抗病蟲害強,產量高、品質游,耳片色深、外形好的優(yōu)良品種為栽培品種。”李遠江說。
此外,李遠江還補充介紹到,木耳產量、質量受氣候因素影響較大。菌袋排入耳田至產耳結束期間,若遭遇連續(xù)高溫(30度以上)或持續(xù)陰雨、霧罩天氣或者較大雨雪冰凍、洪澇災害等難以規(guī)避的極端氣候,則極易導致減產,甚至絕收。菌農應當注意對天氣情況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