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買提·麥提薩迪爾(音)展示他種的木耳。高羽攝
種蘑菇 一人年收入4萬
正在溫室大棚里為蘑菇澆水的當地農戶買買提·麥提薩迪爾(音)說:“以前我們不敢相信這戈壁灘上能長出蘑菇,是援疆的天津人通過技術攻關幫我們實現了脫貧夢,過去靠種地放羊全家9口人年收入只有7000元,現在種蘑菇我一個人的年收入就達到4萬元。”
買買提今年25歲,一年前在食用菌科技示范園區(qū)里承包了兩個大棚,分別種植茶樹菇和木耳。他拿起一個長滿茶樹菇的菌棒,通過翻譯告訴記者:“剛開始,我們不相信這上面能長出東西來,園區(qū)的工作人員免費送上門,好多人都不要。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在院子里種了一些。沒想到一個月之后,光禿禿的菌棒上長出了鮮美的蘑菇!拿到巴扎(集市)上去賣,人們都搶著買,我一下子賣了好幾百元!回來趕緊告訴其他人,快點兒種蘑菇吧。”
買買提又帶記者來到他的木耳大棚,他說:“你看這木耳還有一個月就成熟了,現在周邊地區(qū)的人都愛吃我們這里種的木耳,賣得可好了。感謝天津人給我們帶來這樣的好技術,讓我們致富,生活越來越好。”
菌棒送上門 包購又包銷
負責該農業(yè)援疆項目的天津市金三農農業(y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朱嘉華說:“當初我們來到這里,在茫茫戈壁灘上引種培育,建設廠房設施,從無到有,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但更費勁的是推廣。單個成本達十幾元的菌棒,每家免費贈送幾千個??僧數卦S多農戶不理解、不相信自己生活的這片戈壁灘沙地能夠種出蘑菇、木耳,甚至靈芝。我們克服語言不通的困難,挨家挨戶地送菌棒,送技術。慢慢地,他們種出了蘑菇掙到了錢,見到了效益。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主動來找我們學習技術,承包大棚了。”
朱嘉華指著一片長勢旺盛的香菇告訴記者:“這種菌棒是我們公司結合當地環(huán)境特點,按照‘向戈壁沙漠要效益’的思路研發(fā)出來的,里面養(yǎng)分充足,還很節(jié)水,能夠種在沙子里。經過不斷的技術改良,種植出來的食用菌大小、品質極佳。今年預計產量2400噸,產值可達到3000萬元。目前有500多家農戶承包了大棚或在園區(qū)里工作。對于他們的產品,園區(qū)包購包銷,并給予收購保護價,不管市場如何波動,農戶的利益都不會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