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蘆笛;
【機構】 University of Kent;
【摘要】 作為科學知識發(fā)展的最基本載體,語言文字的詞義或字義是否被正確解釋或理解關涉尤大。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發(fā)生的關于mycology一詞漢譯名的爭論,即體現(xiàn)了科學詞匯在不同語言文字之間準確地對應轉換的難度。這時詞源學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其價值就尤顯重要了。在真菌學領域里,英文詞fungus、mushroom、toadstool和mycology在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相對使用較為頻繁,涵義也較廣,因此對其詞源學的探討實際上有助于揭示真菌學這門學科的一些原始特征。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fungus、mushroom和toadstool最初皆指大型傘菌,包括可食用的和有毒的;其中toadstool一詞的涵義在使用過程中逐漸收縮并固定為有毒的傘菌;mycology一詞則是由英國真菌學家伯克萊(Miles Joseph Berkeley)創(chuàng)造于1836年的新詞,專指研究真菌的學問,且不久之后即取代另一個相似的新造詞mycetology,成為表示真菌學的專有名詞。關于mycology一詞的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例子,可以為國內(nèi)對于該詞漢譯名的爭論提供借鑒。
【關鍵詞】 真菌; 蘑菇; 毒菌; 真菌學; 詞源;
【文內(nèi)圖片】

最早提及“fungus”一詞的英文典籍的相關書頁和插圖
【分類號】Q94-1;H313.9